金秋時節,碩果累累。10 月22 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勝利閉幕。
從黨的十八大到黨的二十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十年,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十年。全體樂器人在中國輕工聯黨委的引領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以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市場創新為動力,集聚力量、整合資源,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推動行業科技創新,加快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凝心聚力,成就樂器新時代
十年砥礪奮進,奏響新時代華章。全行業制造水平、中高端產品比重、優秀民族樂器品牌影響力顯著提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留下樂器人奮斗的身影,“樂器成為家庭標配,音樂成為生活剛需”的理念得到音樂界、文化界、演藝界、教育界的普遍認同,樂器進校園、進家庭、進社區“三進”工程助力拓展樂器產業鏈,賦予社會音樂教育事業發展新動能,行業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
十年來,運行質量持續優化。全行業規上企業克服了近三年的疫情影響,濟下行壓力增大的困難,營業收入仍保持了7.5%的平均增速,來之不易;平均利潤率達7.12%。2021年,樂器出口總額23.40億美元,較十年前的2012年增長37.51%。城鎮百戶家庭平均鋼琴擁有量從2.81架增長到7.5架,除鋼琴外其他中高檔樂器擁有量從4.64件增長到9.5件。
十年來,品牌影響逐年提升。全行業積極推進“三品”戰略,強化制造、采購和銷售全過程質量管理,落實與完善質量保證體系和市場服務體系;積極申報中國輕工聯升級和創新消費品等有關獎項,打造全球業界新品首發平臺,推動品牌國際化進程;目前,全行業擁有珠江、津寶、鳳靈、吟飛、樂海等20余個“中國馳名商標”和“省市著名商標”;涌現出敦煌、星海、鸚鵡等一批“中華老字號”;長江、美得理、金斯波格等90余個省市級著名品牌;龍頭企業產品在國際賽事和大型活動中頻繁溢出:愷撒堡音樂會用鋼琴亮相祖國70周年慶典晚會,天津津寶鼓號成為千人軍樂團定制樂器,上民一旗下“百鳥朝鳳古箏”“反彈飛天·朱顏琵琶”精彩亮相央視春晚、元宵晚會,長江鋼琴入選“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指定用琴,星海、海倫等多家品牌樂器進入國慶晚會、春晚等演出舞臺,彰顯民族品牌文化自信。
十年來,集群經濟助力鄉村振興。樂器行業與地方政府共建有黃橋提琴、揚州琴箏、正安吉他、蘭考民族樂器產業等11個產業集群,分布在京、津、冀,蘇、浙、魯等區域,擁有樂器及配套企業1500多家,從業人數超過13萬人,年產值150億元以上,在全國樂器行業發展中占有重要位置。經過持續發展,特色產業集群已經成為當地支柱產業,區域經濟名片和脫貧與鄉村振興主力軍,對加快區域經濟發展、助力美麗鄉村建設,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十年來,樂展平臺引導消費升級。作為國際樂器產業風向標的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覽會,歷經19年精心培育,展覽面積達到14.5萬平方米,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400多家企業參展,每次展會近20萬人次參觀交流,為我國樂器產業繁榮發展和走向世界發揮了積極作用。十年來,行業論壇、大師課、名師講堂、全球業界新品首發、How to 大學課程以及音樂繽紛季、齊鼓樂、未來音樂節等活動異彩紛呈,助力和引導樂器文化消費升級。
回望十年,中國樂器制造企業全口徑已達6000余家,樂器制造業年規模超過500億元,琴行和社會培訓機構數十萬家,音樂教育、文化演藝市場規模超千億元,中國樂器制造和音樂教育市場新時代發展更加燦爛輝煌。迄今,我國主要樂器產品產量均超過全球總產量的60%以上,并超過美歐日三大經濟體樂器制造總量。其中,鋼琴40多萬架,數碼鋼琴90多萬架,古箏40多萬架,提琴100多萬把,西管樂器100多萬支,吉他800多萬把。經過十年來的不懈拼搏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樂器制造大國、消費大國、出口大國,在全球樂器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
創新引領,推動產品上檔升級
十年砥礪奮進,科研驅動產業升級。全行業深化產學研用結合、完善優化科技創新生態,中國樂器協會按照“兩翼發力、六輪驅動”整體思路,以“擴大樂器中高端產品比重”為抓手,務實推進科技創新工作。全行業科技投入持續增長,致力全產業鏈科技創新,注重多元產業融合,強勁科研投入驅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十年來,科研體系機制不斷完善。近年來,樂器行業科技創新工作不斷深化且富有成效。無論是西樂器企業,還是中樂器企業,生產自動化、線數控化水平大幅提高。行業專家委、40多家骨干企業高效聯動,明確“四個一工程”具體目標,落地推動科技創新“三級聯動”工作體系。目前,全行業已建立各級科技研發平臺47個,其中珠江技術中心被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聯合命名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全行業省部級科技研發平臺25個;樂器協會命名的研發基地4個;地方(縣、市)級命名的平臺6個;企業與有關科研院所共建企業級平臺11家。樂器科研體系的建立持續激發產業發展新動能,成為企業搶占市場高地、提升產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徑。
十年來,科技投入占比提升。樂器行業認真落實“行業規劃”和“技術路線圖”,注重提升研發制造能力,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在木材改性與提琴音質改良、鋼琴聲學品質提升、民樂高端化系列化電聲化暨民族低音拉弦樂器改革、電鳴樂器MIDI技術研發應用、西管樂器新材料開發、人工蟒蛇皮材料替代等項目攻堅克難,助推樂器行業創新發展。在人力成本徒增,海外品牌競爭增壓的形勢下,國內大型樂器企業大規模購進數控機床,打造生產流水線,提升制造的標準化和機械化程度,提高智能化、數字化水平,增強競爭力,在技術升級改造的驅動下,企業主動運用知識產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2021年,18家行業骨干企業累計技術創新總投入5.84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6.5%,比2019年的4.69%上升1.81個百分點,高于2020年全國輕工行業科技百強企業2.8%的平均水平。
十年來,科研創新碩果累累。截至2022年,樂器行業累計申報中國輕工業科學技術獎57項;工信部和中國輕工聯組織申報的《升級和創新消費品》三批次共48項;珠江、吟飛、上民一3家企業設計中心被認定為中國輕工業工業設計中心。十年間,共發布專利13290項,其中發明專利3654項,實用新型6678項,外觀設計2958項。累計完成112項技術標準制修訂(國標19項、行標93項),《樂器產品中多環芳烴的測試方法》和《樂器有害物質限量》兩項標準填補了國際空白。全行業五項重點任務、十個重點工程均取得階段性進展,骨干企業的“聲學品質共鳴盤”“數字音源生產線”“樂器聲學評價系統”“碳纖維樂器產品”“高靈敏度簧片”“芯片研究”“多功能效果器技術”,信息化技術、智能化體系的導入等多項技術成功投入使用并逐步量產,增強了行業的發展后勁。
十年來,科技平臺激勵創新。十年來,科技平臺激勵創新活動。中國樂器協會2015年創辦行業科技大會,總結科技創新工作成效,科學謀劃行業科技發展目標舉措,從內容到形式努力創新。從2015-2021年,大會盛邀科技部、國務院研究室、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統計局、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中央音樂學院等國家部委和高校專家進行了9場專題講座,內容涵蓋樂器聲學科研應用、工業設計、音樂文化創新、校園樂器研究與發展等多元化行業發展熱點議題;與會專家與企業代表就行業卡脖子技術及科研攻關項目以及產品的聲學品質和演奏觸感進行了現場點評;大會共征集珠江、上民一、得理、鳳靈、津寶、金音、奇美、川雅木業等24家企業的60多項科技創新成果進行了現場評價與展示;同時,中國樂器協會在2018年創立全球業界新品首發平臺,迄今,共匯聚213家行業骨干企業的305件兼具創新性、實用性和時代感的創意新品集中亮相,構筑起全行業科技創新成果集體巡禮風景線。
十年來,人才培養持續發力。目前,國家職業大典中已確認有鋼琴調律師、提琴制作師、斫琴師等11個樂器職業,為廣泛開展職業能力評價活動奠定基礎。十年來,鋼琴調律師、提琴制作工等項目考評鑒定人數共計9842人次,相較10年前,鑒定人數增幅為5888人。近年來,中國樂器協會持續培育行業科技之星和大國工匠,迄今,全行業已擁有輕工大國工匠2名,行業工匠27名,行業科技之星127名;成功舉辦全國二類職業技能競賽—鋼琴調律職業技能競賽3屆,9名選手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40名選手獲得“全國輕工業技術能手”,27名選手獲得“樂器行業技術能手”。全行業形成專家委、科技之星、能工巧匠、技術能手相互映襯的創新人才體系新格局。
拓展音教,賦能產業融合發展
十年砥礪奮進,賦能產業跨界融合。十年來,中國樂器協會在認真研究國家“美育工作”和“雙減”相關政策基礎上,從樂器產業鏈延伸、產業空間拓展出發,結合已有音樂教育服務平臺,通過有效組織音教融合活動,持續推動“三進”工程,進一步激活、拓展樂器消費市場。
十年來,產教融合拓寬市場渠道。近年來,中國樂器協會致力推動樂器“進校園、進社區、進家庭”三進工程,積極探索樂器進校園、進課堂、進家庭的路徑與方式,企業和地方共振效果明顯。如浙江中泰竹笛、福建寧德口琴、江蘇黃橋小提琴、廣東惠陽吉他;珠江、長江、海倫、星海的鋼琴;得理、吟飛、艾茉森的電鋼琴,敦煌、虎丘、樂海的民族樂器,金杯、鸚鵡的手風琴,津寶、金音的管樂器和打擊樂器,柏斯、海倫、星海、海韻教育項目等與大中小學和幼兒園開展了廣泛器樂教學活動,樂器“三進”工程有效推動產業鏈各要素跨界融合,產教融合拓寬市場渠道。
十年來,音教活動激活潛在市場。在發展過程中,全行業積極培育樂器潛在市場,擴大樂器終端客戶群。助力社會音樂教育事業規范發展。截止2022年10月,中國樂器協會社會音樂教師培訓項目共計培訓教師2900余人,持續舉辦五屆國民音樂教育大會和七屆中國6·21國際樂器演奏日活動。其中,5屆國民音樂教育大會匯聚650余位講師加盟助陣,各種論壇、講座、工作坊場次共計420余場,共有11000人次到會交流,線上觀看人數超過100萬人次;7屆6·21國際樂器演奏日活動聯合主辦單位達到110多家,全國共有200多個城市積極參與,演出總場次超過1500場,直接參與人數累計達到200萬,在線觀眾人數超過3.7億人次。線上線下愛樂民眾金聲玉振,琴瑟和鳴,謳歌偉大的黨,謳歌偉大祖國,奏響迎慶黨的“二十大”的新時代華彩樂章。各項創意音教活動有序拓展延伸樂器全產業鏈,激活潛在樂器文化消費市場,促進了樂器消費人口的增長,為提高樂器的入戶率和校園樂器增量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十年來,國際合作深化融合發展。長期以來,樂器協會扎實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整合資源,賦能融合,彰顯大國擔當,匯聚全球樂器協同發展的強大力量。目前,中國樂器協會與美、歐、日、德、意、英等30個國家和地區同業組織保持密切聯系。連續舉辦了13次NAMM CMIA行業論壇場場爆滿;中國樂器協會與歐洲音樂產業聯盟定期會晤,及時解決共同遇到的問題。如在國際瀕危物種保護組織共同發聲,使得樂器產品使用玫瑰木用材等問題得以解決。非凡十年,中國樂器協會求真務實,扎實推進國際交流,積極整合資源,賦能融合,匯聚起全球樂器協同發展的強大力量。讓中國樂器企業感知世界樂器多姿搏動的同時,也讓世界了解到中國樂器市場煥發的產業優勢和巨大音樂消費潛力。
踔厲奮發,啟航樂器新征程
喜慶二十大,奮進新征程。中國樂器行業將認真持續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立足全產業鏈融合、產業結構調整、供需雙向發力、智能綠色發展,謀大局、應變局、開新局,落實擴大內需戰略,推動樂器行業高質量發展。全行業將立足四個“堅持”,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努力實現樂器強國目標。
堅持全產業鏈創新融合。在不斷健全完善樂器制造產業鏈同時,延伸樂器產銷、音樂教育和音樂生活全產業鏈。從產業結構、重點活動和專業服務平臺等方面入手,全力推動跨界交流合作,努力挖掘市場深度,拓展市場廣度。同時,加大音樂教育普及力度,深化“三進”工程、國民音教大會和6·21國際樂器演奏日活動,通過有效途徑扎實推進,持續構建“產、學、研、用”融合發展新格局,努力實現“樂器成為家庭標配,音樂成為生活剛需”的目標。
堅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國樂器行業將緊密結合市場需求,致力中高端產品研發和全球中高端市場的開拓,靠人才謀發展、向科技要效益,立足“兩翼發力、六輪驅動”戰略,集中攻關卡脖子技術,凝智聚力構筑中高端樂器制造體系;在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升級過程中,將進一步加大樂器產品音質、音色、材料聲學與演奏性能研發力度,提升標準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加速技術裝備和產品更新換代,提高精細化生產、綠色環保和個性化定制能力。
堅持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樂器產業發展新格局,挖掘國內市場需求潛力,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打通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提高國內大循環效率;發揮樂器出口大國優勢,促進內外市場和規則對接,創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產業鏈生態,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堅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在節能減排、資源循環利用、污染綜合治理、災害防控等方面取得新進展。樂器企業綜合生產能耗減低5%,提高工業粉塵、化學材料和重金屬加工工藝改造和治理能力,控制車間噪音、改善勞動環境。推進“雙碳”戰略,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歷史如潮,大道如砥。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清晰的奮斗坐標和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激勵樂器人奮勇向前。全體樂器人將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征程中,緊緊圍繞實現“剛需”“標配”目標,突出擴大中高端產品比重、擴大音樂人口兩個重點,始終堅持科技創新、“三品”戰略、智能綠色、人才引領、產教融合,不斷培育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持續推動樂器行業全產業鏈發展,為實現樂器強國宏偉目標而共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