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鷗,這個名字,可能現在社會上知道他的人還不多。但是,編鐘這件民族樂器卻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1978年,在湖北隨縣出土的距今2400年戰國曾侯乙編鐘,震驚了全世界,改寫了世界音樂史。當新千年即將到來之際,我國政府以2400年前的曾侯乙編鐘為設計原型,1999年11月制作完成一套重17噸,上下三層共計108個中華和鐘,并于2000年1月1日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太廟鳴響新千年到來的盛世鐘聲,參與90枚主旋律單體編鐘的鑄造任務以及樂器整體設計的大國工匠,即是來自蘇州的金海鷗先生。
工匠感言
金海鷗
江蘇省工藝美術師
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中國共產黨走過了百年征程,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我國已正式開啟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新征程。為此,我感到心潮澎湃。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時刻里,我計劃設計一組新時代禮樂重器——“共和鐘”,把它獻給我們偉大的黨,偉大的祖國。我們正在制做的這套“共和鐘”,從設計到雕模、澆鑄、調音前后耗時六年,長18米,高3米,共四組101件單件編鐘,發202個樂音。目前調音已近尾聲,預計11月底舞臺展演。它一定會為復興中華禮樂、雅樂導和天下產生重大社會影響,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文化強國的道路上奏響盛世強音。
人物故事 | 金海鷗:鐘鳴盛世 復興華夏雅樂之器
“蘇鑼”快手 再現先秦晨鐘暮鼓
金海鷗祖籍浙江海寧鹽官鎮,1947年2月出生在蘇州烏鵲橋弄。1962年,15歲的金海鷗進入蘇州市著名的西義豐響器廠當上了一名工人。當時,蘇州是我國響銅樂器的發源地之一,各種響銅樂器技藝精湛,工藝獨特。新中國成立以后,蘇州生產的中堂鑼被正式命名為“蘇鑼”,充分顯示出蘇州響銅樂器在國內所具有的影響力。上世紀50年代,蘇州多家響器作坊合并為“蘇州民族樂器三廠”,金海鷗成為一名國企工人。從1962年到1987年,在金海鷗25年的工人生涯中,從剛一進廠便顯示出與眾不同的成長道路,他是當時廠里有名的“快手”,無論是制作鑼镲,還是嗩吶,一天的任務量,他半天就可以完成。不僅如此,他還是一個不懂就問,愛動腦子的人,凡事總要問一個“為什么”。沒有幾年的光景,他便琢磨出“千錘打鑼一錘定音”的物理原理。在實際操作中,他研究出一套如何改進鑼的配方和工藝的套路,使鑼的專業品率大大提升。從此,金海鷗打制的鑼成了國內各專業團體的搶手貨。
年輕的金海鷗總是愿意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不斷地攀登新的高峰,去破解無人破解的秘密,再苦再累也心甘,這就是金海鷗的性格。
早年《樂器》雜志專題報道金海鷗的鑄鐘事跡
機會來了,上世紀80年代,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編鐘震驚世界。很多從事專業音樂工作的學者想復制編鐘,并將其搬上舞臺,但因其中蘊含著深奧的鑄造學和音樂聲學相融合的原理,最終未果。而只有小學畢業文化水平的金海鷗卻不甘示弱,他把既有名又有利的制作蘇鑼“甜活”讓給其他同事,主動向廠領導請求研制編鐘。憑著自己豐富的金屬鑄造技術,在短短一年時間內,金海鷗通過研究學習大量的音樂學、律學知識,并將這些知識融入編鐘鑄造技術之中。1984年,金海鷗研制的由16個單鐘組成的編鐘被國慶35周年大歌舞《中國革命之歌》 選中,該編鐘作品首次登臺,成為民族打擊樂器的組成部分。在《中國革命之歌》的“序幕——祖國晨曲”樂段,舞臺上,清晨霞光驅散層層薄霧,萬里山河唱起莊嚴的晨曲,古老的編鐘回蕩著歷史的交響。作為首套編鐘作品,金海鷗復制編鐘技術的意義完全不同于其它樂器改革創新,該作品恢復了2000年前先秦時期雙音編鐘的鑄造技藝,樂器制作意義非同凡響。
中華和鐘 新千年鐘鳴盛世
1987年,心懷遠大志向的金海鷗辭職下海,在激情燃燒歲月的改革年代,他創辦蘇州華聲樂器廠,以編鐘為拳頭產品,兼做二胡、鑼鼓等樂器。從1984年到1999年,在十多年的時間里,金海鷗陸續鑄造了三百多套編鐘,為國內多個音樂院團、音樂學校、寺廟道觀、博物館和50個中國駐外使館提供了編鐘作品。除此以外,他還應廣西少數民族音樂研究機構要求,成功研制定音銅鼓和羊角編鐘,該課題獲得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獎,并為南京歌舞團《八音樂舞》研制出靈璧石編磬。
金海鷗不僅是一位制作古樂器的高手,他還是一位極具思想、胸懷抱負、勇于創新的人。當全國人民即將邁進新世紀之時,已經成功鑄造上百套編鐘的金海鷗突然萌生念頭:能否鑄造一套國家級大型編鐘,來慶祝世紀慶典。于是,金海鷗成功設計了一套108枚超大型編鐘,此舉得到中國科學院有關專家充分肯定,并將這套編鐘取名為“中華和鐘”。
金海鷗設計并參與鑄造的中華和鐘
中華和鐘架高3.8米,寬21米,共重17噸。三層共108枚單鐘。上層34個鈕鐘,寓意祖國的行政區域;中層56個甬鐘代表我國56個民族;下層18個镈鐘,中間16個代表中華民族的16個歷史時期,兩側兩個镈鐘象征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旋律。中華和鐘試制工作獲得國家批準后,在金海鷗的帶領下,該作品于1999年11月在蘇州制作完成,成為我國新千年世紀慶典活動中的標志性文化符號,這套編鐘最終申請并獲得了世界吉尼斯之最。
從16枚編鐘制作入手,到完成中華和鐘,金海鷗用了15年,以單鐘數量相比較,中華和鐘的單鐘數量比湖北隨縣出土的65件曾侯乙編鐘還多了43件,應該說,金海鷗把編鐘做到了極至。從此,金海鷗一舉成名,成了蘇州以及音樂界的名人。面對社會上的贊譽之聲,金海鷗十分淡定,他說,我的志向絕不止此,編鐘僅是樂器創新之路上的首部作品,未來的路還很長。
古樂新聲 復興華夏雅樂之器
邁進新世紀的20年間,金海鷗在探索民族打擊樂世界奧秘的漫漫長路上,披荊斬棘,連創佳績,且每個戰績的含金量都達到天花板級別。
金海鷗設計的天下第一大鑼
2005年,金海鷗采用鍛鑄結合手段,制作了世界上最大的鑼。鑼,一般人們都認為它是中國傳統民族樂隊中的打擊樂器。其實,鑼的用途很多,它不僅用于制造“鑼鼓喧天”的氣氛,以及公司上市交易所用以外,最為重要的,它還是每個外國交響樂團中唯一來自中國的樂器,其名稱為“中國鑼”。1791年,法國作曲家戈塞克最先發現鑼的特殊音響效果,把它引入交響樂中,從此西洋管弦樂中就有了“中國鑼”這件打擊樂器。中國鑼根據直徑有大有小,直徑越大制造技術難度越大,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使用的一面直徑2008厘米的“中國鑼”就是金海鷗打造的,進而他又打造了一面直徑3米18,周長9.99米的世界之最“中國鑼”,取名“中華世紀鑼”,這面鑼用錘敲擊,其渾厚的聲音頓時傳向四方,余音延續約2分鐘,曾用于2007年“中華鼓樂大會暨中華鼓樂奧運慶典演出開幕式”。
1988年金老師給云南文山州做的一套大型定音銅鼓,現在當地被評為銅鼓之鄉
2006年,金海鷗鑄造了低音定音銅鼓。銅鼓是分布在廣西地區,全部用銅鑄造的打擊樂器。原來銅鼓是一種樂器,以后又化為權力和財富的象征,成為被祭祀的對象。國家將壯族銅鼓習俗列入國家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金海鷗經過4年多精心研究,做出了國內首套18音“系列仿古定音銅鼓”。這套系列仿古青銅定音鼓共由18面青銅鼓組成,鼓呈圓形,材料采用仿古青銅器,鼓面使用芒紋,既美觀,又能夠為音色服務。演奏時,鼓聲非常渾厚,聲音悠揚,可以在民族樂團和交響樂團中廣泛使用。
“雷公鼓”由30只定音單鼓組成
2009年,金海鷗應甘肅歌舞劇院之約,將敦煌壁畫上的“雷公鼓”搬上舞臺,打造出能夠演奏旋律的套鼓。敦煌是位于我國西北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2000多年以來,敦煌壁畫上的數十件壁畫樂器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從上世紀末開始,許多音樂工作者都試圖將敦煌壁畫上的樂器變成實物,展現在舞臺上,供現代社會一睹中華民族漢唐盛世的音樂藝術風采。金海鷗就是在此背景下研制出“雷公鼓”,整套“雷公鼓”由30面定音單鼓組成,放置在舞臺中央,大小不一,音量、調式各異,既是音樂效果非常好的樂器,也是氣勢非凡的宏大道具。
2016年,金海鷗與湖北省編鐘樂團簽約,將曾侯乙墓出土的五弦琴、十弦琴、瑟、鳥架鼓等古樂器正式搬上了德國G20峰會的世界舞臺。
金海鷗的箏瑟創新作品
近20多年來,金海鷗的樂器改革創新成果還遠不止于這些。他不僅在具體的民族打擊樂器實體改革上頗有建樹,同時,他還涉足整體民族樂器聲學原理的研究,對民族彈撥樂器——琴、瑟、古箏、阮等樂器進行深入剖析,在樂器基礎理論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金海鷗老師重鑄“干將莫邪”劍
此外,他還將在樂器領域的研究方法向其它領域推廣。2009年,他復制鑄造了春秋雙劍——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劍,并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展出,成為蘇州館的“鎮館之寶”。金海鷗的創新成果在繼2000年中華和鐘鳴響后,再次震驚世界。
共和鐘設計效果圖
今年,金海鷗已是75歲的年紀,但他卻告訴筆者:我現在還有許多事情沒有干。我后面的計劃是:一是尋夢上古之禮樂和雅樂之器博物館;二是籌建中國禮樂和雅樂之器的聲學研究所;三是籌建中國電子聲學物理學研究所,用顛覆性的物理聲學原理推廣應用到更廣泛的與聲音相關的領域,并培養下一代有關科研人員?;蛟S很多人對已是古稀之年的老者有此宏偉計劃表示難以置信,但金海鷗就是這樣的人,他說到一定會做到。(文/豐元凱)